【关键词】老子 ; 味无味; 人生才智; 摄生饮食观
老子,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无为而治和辩证法的思维.这位观察人间才智、大巧若拙的哲人,关于饮食的体悟也跟常人悬殊.老子尽管没有给人们留下关于饮食方面的故事,却在《品德经》中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感.老子有可能是我国前史上第一个将自己关于饮食的偏好写下的人.他对饮食的了解不只仅仅仅为了口腹之欲,更重要的是探求其间隐藏着的深入的人生才智.
一、"味无味"
在只要五千多字的《品德经》中,老子提到了有关"食"、"味"等的字句,总是以寡淡、淡泊示人."味无味",无味即本味,本味即真味,真味即"淡","淡"是老子提出的一种境地."淡"不仅仅口食之淡,愿望之淡,更是人生之淡.对人生的看淡不只仅是唇舌之欲的看淡,还有对功利、富有的看淡."淡"不仅仅饮食的境地,更是人生的境地.淡中有品质的提高,有才智的超逸.
( 一) 唇舌之淡.老子饮食观的精华应当是"味无味",就是以淡泊无味作为有味.从平平的饮食中细细地品尝出共同的甘旨.实践品尝出的更像是人生百态.那些珍馐好菜确实令很多人心驰神往,但除了饱了一时的唇舌之欲,又能留下些什么? 家常便饭比不上山珍海味的味道,但却能感触那份淡泊与日子,如,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时分倾慕于素食,"采掇归来堪煮,半铢盐酪不须添."建议采来便煮,不加盐,只寻求天然的清淡之味.以及《论语》中颜回的"一箪食,一瓢饮"都是如此.这种品质确实非常可贵,但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在那些珍馐好菜中也能品尝出恬、淡才更是老子所要表达的思维,是那种即便身处激流之中,也能独善其身的心境.
( 二) 愿望之淡.古语有云: "鱼与熊掌不可兼得",有挑选就会有抛弃,有"得"就会有"失".佛说: "失就是得,得就是失".而人们往往不在意得到了什么,而是去苦苦寻找得不到的那些.也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八苦中的"求不得".其实得与失在人们心中,仅仅一念之间.执着于"得失"的拿破仑,造就了法兰西第一帝国,征服了大半个欧洲,但他不满意,发动了役使别国的侵略战争,过火的自傲让他遭受了滑铁卢战争,被放逐而死在了圣赫勒拿岛,执着于苦苦寻找,往往会因小失大.
( 三) 人生之淡.余秋雨在《正人之道》中这样说道"世事漠漠,恰如水墨,被人加浓,反失常态.由浓归淡,即返天然,便得恬然.""淡"是安静、安闲、天然、调和,"浓"是火热,厚重.余秋雨先生同老子相同附和"淡",以为人生是"宜淡",人生旅途总会淫雨霏霏、暮霭沉沉,只要宜淡才干更好地解决问题.而人生的生长正是"由浓转淡"的进程.或许开端的时分总是巴望轰轰烈烈,而跟着时刻的推移,时空的改变,才慢慢地感悟到平平平平才是真.就像在《庄子·山木》中"正人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"的"淡如水"与人生之淡所表现的为同一思维.
"味无味"的境地,就如清代品茶名家赞誉西湖龙井: "甘香如兰,幽而不洌,啜之漠然,看似无味,而饮后感太和之气充满齿额之间,此无味之味,甚至味也."意在寻求事物的清淡素雅之美,寄寓人生抱负和生命的情味.
二、"为腹不为目"
在"味无味"的根底上,老子又提出了"为腹不为目".腹就是一个人底子的生计物质条件,目就是耳目享用.眼耳鼻唇舌都是外在的感官,而心对应的是内涵的才智、品德、志趣.一个是外在,一个是内涵,一个是末一个是本,而老子更重视的是内涵,是本."为腹不为目"的意思,有三层意义: 节省,强骨,甘食.
( 一) 节省.节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.老子在《品德经》中提出"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: 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全国先."而且老子以为尚俭不仅仅摄生的重要准则,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根底.在第五十三章是这么说的: "服文彩,戴白,厌饮食,财贿有余,是谓盗夸."那些只管享用富丽的服饰,精巧配饰,甘旨的菜肴等的人,老子把他们称为"盗夸",就是匪徒头子,而且以为他们这样是不契合"道"的.可见,老子是极端不附和奢华糟蹋的,以为确保大众的温饱才干安居乐业.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前史,那些只管糟蹋奢华的统治者,没有一个是能够国泰民安的.如以人为骑,逼迫大众苦役布衣的夏桀; 荒淫无度,严酷克扣公民的帝辛; 奢华堕落,乱用民力,只管吃苦的隋炀帝杨广,终究都以灭国而告终.老子在两千多年前理解了这个道理,所以人们有必要以史为鉴.
( 二) 强骨.在第三章,老子提出了"实其腹",其意图是要"强其骨".而对"强其骨",应有两层意义: 第一层意义是吃饱饭,满意强身的需求.老子所在的是一个奴隶制的时代,公民大多从事的是农业劳动,结合老子所发起的小国寡民的抱负社会,这一层意思明显契合社会现实.另一层意义是说要有节气,要仰不愧于天,俯不愧于地,做到顶天立地,一身正气.这儿的"节气"与孟子的"浩然之气",鲁迅的"自制力"有相同之处.
( 三) 甘食.老子在他的政治抱负中也谈到了"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"这样的话.在老子的饮食观中也看到了他对社会抱负形状的描绘,即"小国寡民"."甘其食"的意思不是甘其"味",其底子意思是期望公民省欲去奢,返朴归真.古代公民的日子水平较低,平常底子吃不上肉,老子却以为即便大众吃得简略,也依然能够吃得甘美,就如俗话说的: "咬得菜根香."老子寻求天然,品尝甜美,提出"为腹不为目".王弼也附和地说: "为腹者以物养己,为目者以物役己."人是要靠外物养活自己,就如老子的"为腹".而不能够被外物所役使,也就是老子所说的"不为目".每天的山珍海味,精巧珍馐是为了"目",五颜六色,悲欢离合是为了"目",日复一日,成果浑身疾病而不自知.腹为本,目为末.所以,人们应当回归实质,去寻求"腹".
三、"五音"、"五色"、"五味"
老子的辩证法思维贯穿整本《品德经》,最多的莫过于老子提出的软弱胜刚烈.但在第十二章中说道: "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."老子知道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,从寻求极致到归于平平.
( 一) 五音.五音本是指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而老子在这儿更多的是代指亡国之音.有这样一个故事: 师延善作曲,在商纣王的威逼下,创作了令人迷魂荡魄,心神倒置的亡国之音,名为"靡靡之乐,勾栏之舞".所以纣王就整日沉醉于靡靡声中,不问政事.终究,被周武王兴师伐纣.清丽,舒缓的音乐令人感到心旷神怡; 吵乱,迷魂的音乐令人失心失魄.
都说音乐阐释人的心灵,反响其心里世界.那就寻找高深典雅相同的典雅,还心灵一片净土,归于心里,归于平平.
( 二) 五色.五色指的是那些彩色艳丽的华服,五颜六色珠宝的色彩."五色令人目盲"是指这些色彩,让人看了目不暇接.那些艳丽的华服是贵族才干有的穿戴,布衣大众只能是粗布麻衣.老子却说"故去彼取此",阐明老子认同的是素衣.朱子家训中也有这样的话: "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."小到个人,大到国家,都应当勤俭节约.日子在当下的人们,关于穿戴寻求不应是华贵,而是得当与舒适.
( 三) 五味.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既勾勒出了人生百态,也照料出了甘旨菜肴.而在老子那个时代,随时都能享用到的甘旨好菜、山珍海味的王公贵族底子不了解大众的疾苦,底子吃下大众的家常便饭.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,尝遍全国美食,能够说是达到了"五味令人口爽"的境地.面临山珍海味也没了食欲.想到自己只要人肉没有吃过,便说: "惟蒸婴儿之未尝! "他的臣子易牙知道后,把自己的孩子杀了,蒸了给齐桓公吃.后来,齐桓公贪恋美食的愿望引起了大祸,易牙联合其他三人,把齐桓公围禁在一间小房子里,不给食物,不给水,备受饥渴的折磨.这样一个美食家,终究因无食无饮而死.贪恋美食终究走向了消亡.曾为史官的老子知道奴隶主贵族在"吃"上的"极致寻求".所以老子摄生饮食的一个特点是: 淡泊虚无,神往天然.以为沉溺于声色感官的享用会危害身体健康.应当调理起居,适量饮食,清淡饮食.而且还在第十章提出了"涤除玄览".清代学者袁枚也说过相同意思的话,他提出: "戒目食",何谓目食? 多盘叠碗,是谓目食.老子对立"五音"、"五色"、"五味",发起清淡.从寻求极致到归于平平.所以"寡淡"不仅仅一种心境,也是一种饮食观.
以上就是笔者从老子的摄生饮食观中体悟到的人生才智.老子对我国饮食文明的奉献,在今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.而老子所写下的只要五千字的《品德经》不仅仅一份优秀的文明遗产,更是一份名贵的精力财富.
【参考文献】
[1]邵南文明编订. 老子庄子选[M]. 厦门: 厦门大学出书社,2000,11
[2]南怀瑾着. 老子他说[M]. 上海: 复旦大学出书,2005
[3]崔大华等着. 道家与我国文明精力[M]. 郑州: 河南公民出书社,2003,12
[4]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,我国哲学史组编着. 我国哲学史大纲[M]. 上海: 上海公民出书社,1979,1
[5]方克着. 我国辩证法思维史( 先秦) [M]. 北京: 公民出书社,1985,1
[6]胡适着. 我国的哲学[M]. 北京: 群言出书社,2015,7
[7]田文军,吴根友着. 我国辩证法史[M]. 郑州: 河南公民出书社,2004,5
[8]张雷锋. 谈古论今说老子[M]. 北京: 我国致公出书社,2008,10
[9]杨国庆. 品悟老子[M]. 北京: 我国长安出书社,2012,7
[10]周国平. 周国平道理美文[M]. 广州: 广东公民出书社,1999,10
[11]陈鼓应. 老子今注今译[M]. 北京: 商务印书馆,2003
[12]高欣. 品德经叫咱们圆通点[M]. 北京: 我国画报出书社,2010
[13]张凤娟. 老子名言的才智[M]. 呼和浩特: 内蒙古公民出书社,2007
[14]姚淦铭. 再说老子与大众日子[M]. 北京: 我国民主法治出书社,2008
[15]秦浦. 道家做人,儒家干事,佛家修心[M]. 北京: 我国华裔出书社,2013
[16]孙更俊. 品德经批评[M]. 北京: 现代出书社,2013,5